原標題:一人一田一設備
三臺智能農機破解山丘耕作難題
工作人員調試智能農機設備
“不管是狹窄的大棚,還是果園林地,它都可以靈活作業,半個小時的工作效率就相當于20個人工。”近日,在位于三臺縣永明鎮團緣村的綿陽朝育機械公司生產基地,隨著工作人員操作著手中的控制器,一臺搭載智能控制系統的履帶式碎草機正靈活穿梭于雜草叢生的山丘地形中,并通過調節機頭刀片高度,實現在泥濘地等不同路況的自由行走,精準適應不同草深的收割需求。
這臺融合了工業智能化技術的“黑科技”農機裝備,正是由朝育機械研發生產的新產品。這家長期從事汽車、家電零部件、農業機械整機研發和生產經營的傳統制造企業,也邁進了“智改數轉”行列。
記者在探訪生產基地時看到,寬敞的庫房中,各式精致的機器設備整齊擺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顏色鮮艷、造型小巧的玉米收獲機器人。
“這款人機分離的玉米收獲機,實現了摘穗、秸稈粉碎、剝玉米外殼等自動化操作。”該公司董事長兼高級工程師辜曉林介紹,裝上智慧系統后,能夠通過遠程控制技術,智能規劃作業路徑,實現收割與裝載的一體化操作,完美契合“一人一田一設備”的高效作業需求。加之體積小,該設備更適于山區丘陵小地塊使用。
拖拉機無人駕駛研發項目
作為長虹、九洲曾經的零部件供應商,朝育機械在2016年啟動戰略轉型,從代加工零部件到研發智能農機,2020年成功推出油菜單支無混脫粒機等首批整機產品。
年,該公司“深耕山丘智能農機”的定位逐漸清晰,每年用于創新研發的經費占總產值的6%,先后研發了油菜單支無混脫粒機、無人駕駛玉米收獲機、碎草機等智能農機設備,技術上采用電動底盤實現人機分離,改善操作環境。目前,該公司30kW電動拖拉機已完成部件組裝測試,玉米青貯收獲機研發也進入沖刺階段。
這些智能機器相比于傳統農機,區別在哪里?
“更安全!”辜曉林告訴記者,針對傳統微耕機傷人問題頻發,該公司研發的微耕機采用人機分離設計,通過智能控制系統,實現障礙物自動識別、緊急制動響應、作業參數動態調整等創新舉措,讓農戶的耕作環境更加安全。
“目前,我們正在加緊建設‘智能農機體驗實驗基地’,計劃打造20個山丘智能農機不同展示場景,通過加強智能農機使用人員的培訓,實現自有及同行企業智能農機的實驗與展示,從而推動電動化、無人化農機的普及和推廣。”辜曉林說。(張輝 記者 李春梅 王何力 文/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