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下午,西南科技大學報告廳內掌聲雷動,中共綿陽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段雯在200余名青年學子的熱切注視中走向講臺,拉開了“青”愛的綿陽第三季——“青春礪劍 強國有我”國防教育主題活動第九場帷幕。
綿陽,這座深深刻印著紅色基因的城市,其早期共產黨人曾以熱血澆灌信仰,為今日國防事業埋下堅實之基。現場,段雯以《解碼綿陽早期共產黨員的“精神密碼”:國防教育中的歷史邏輯與青年擔當》為題,引領青年回望崢嶸歲月,從厚重歷史中汲取力量,叩問新時代的使命擔當。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的槍聲如同驚雷,直接‘撕開’了黑暗的夜空!”段雯深情講述了那些在至暗時刻點燃希望星火的先驅,1927年南昌城頭石破天驚的槍響,如熾烈火種,瞬間引燃了綿州大地革命者心中的烈焰,在那段軍閥混戰、民生凋敝的艱難歲月里,綿陽兒女挺身而出。
王右木、袁詩蕘、魏伯虛……一個個響亮的名字,一段段動人的故事,不斷感染和震撼人心。“革命先輩的初心就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其崇高使命便是為人民求解放,為國家謀復興。”西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農林學院學生冉思奇深受震撼。
這份跨越時空的精神感召,正轉化為新時代青年腳踏實地的行動力。“未來不論是參與國防建設,還是用科研優化建筑方案,我都愿以學為任,為國防設施提供更安全、更堅固的方案,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成果用在國防需要之處。”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研究生周義軒說。
講座雖落幕,精神的火種已植入心田。西南科技大學“螢核跡‘兩彈一星’精神宣講團”成員伍佳燦表示,他們將把紅色基因傳遞下去,把綿陽革命先烈的純粹信仰與“兩彈一星”元勛白手起家的故事融入到未來宣講故事里,以科技報國熱情與青春之力,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綿陽深厚的紅色底蘊與科技基因,正通過這場深入高校的國防教育活動,不斷轉化為青年學子心中“強國有我”的堅定信念與行動自覺,青年們也正接過歷史的接力棒,將專業所學融入強國強軍的偉大實踐,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青春礪劍”的深刻內涵,為筑牢國家安全的鋼鐵長城貢獻澎湃的青春力量。
(涪江觀察記者 彭紫薇 唐云峰/文 胥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