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達州市開江縣靈巖鎮李家嘴村,曾經藏在深山的“動物標本”技藝華麗變身。村頭的非遺工坊內,村民谷耀平正用鑷子將孔雀羽毛輕輕覆在模具上,“以前拿鋤頭的手現在玩起‘繡花針’,一個月能掙4000多元喲。”
“老人們玩轉繡花針,娃娃們給孔雀‘穿衣裳’,這手藝活就像是變魔術。”靈巖鎮黨委副書記陳江笑著掀開車間門簾,一只“錦雞”振翅欲飛,翎羽間躍動著細碎金光——這竟是用無數羽毛嫁接的標本。而在開江縣職業中學,工藝美術專業的學生正有模有樣地打磨根雕,將一只只活靈活現的小鳥標本移植到樹杈,“車間教室”標本作品琳瑯滿目。
制作完成后的生物標本。(受訪者提供)
集體經濟喚醒“沉睡”絕活
據當地“動物標本”制作技藝的達州市非遺第四代傳承人王茂華講述,這項“獨門絕技”是羽毛和樹根相結合的工藝產品,利用羽毛的嫁接和移植技術還原動物的形態,再與根雕相結合,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且能夠永久保存。
“幾年前,這些寶貝還擠在我家灶房呢!”他所說的“寶貝”,是堆滿墻角的標本。通過朋友圈展示作品得到了不少定制請求,但缺乏場地與設備,生產效率較低。他的愿望是將這項技藝普及推廣和運用,發揮更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但一直沒有展示的空間與機遇。
轉折發生在去年初——李家嘴村黨支部副書記汪永波得知情況后,將此事匯報給村委會和鎮黨委,經村鎮兩級商議,決定由集體經濟注資,成立村級公司,開設非遺工坊,投資40萬元盤活閑置舊樓,購入相關設備,曾經的“灶臺作坊”變成流水線車間。
接下來,他們開始在村民中“招兵買馬”,在各平臺找尋客戶。村民谷耀平帶領4人“帶薪”向王茂華拜師學藝,非遺工坊也快速開啟了正規化生產模式。
傳承創新推出“明星產品”
網絡訂單天天有,工坊車間忙不停。
“老手藝撞上新科技,就像茶壺配了高壓鍋!”王茂華說,傳統制作給禽類“脫衣沐浴”費時又費力,現在由全自動清洗機代勞,幾分鐘便輕松搞定。
王茂華正在制作標本。(受訪者提供)
用傳統技藝制作鳥類標本需7天左右,大型哺乳動物則需半月。有了資金的鋪墊,他們大膽嘗試技術創新。通過技術改良,標本制作大部分流程實現了自動化,鳥類標本完成“清洗消毒、剝制填充、縫合整形”全部流程壓縮在1小時左右,一般哺乳動物標本的制作2至3天即可完成。
工坊里最搶眼的是一匹昂首嘶鳴的駿馬標本,傳統工藝需半個月完成的“大塊頭”,如今5天就可“漂洋過海”。去年廣交會上,這些藝術品斬獲50萬美元訂單,工坊增加了20余名村民前來務工,天天忙得不亦樂乎。工坊墻上貼著的計件表顯示:定制鸚鵡30套、孔雀90套、寵物犬120套……涉及近80個品種。
扶持傳承助添“騰飛金翅”
汪永波說,李家嘴村通過“集體經濟+非遺工坊+手工藝人”的模式,以村級公司運營,探索短期純勞務合作,有效提高了村民收入,非遺工坊培育更多的能工巧匠,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
在加強政策保障、規范公司組建、明確經營范圍、鍛造專業團隊、強化監督管理上,開江出臺了“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組建‘富農興村’公司十五條措施”,以整合資源要素、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經營效益,推動其通過獨資、多村聯合投資或村企聯合投資等方式,實行公司化運營兼顧社會效益。
工坊前景有“搞頭”,村級公司有“奔頭”。
2024年,工坊已生產600余套定制標本,工坊生產設備與庫存價值提升至80萬元,村集體組織成員純利分紅共計3萬余元,實現從無到有。
技藝要傳承,更需下一代。他們還與縣內乃至川渝毗鄰地區不少職業院校合作,開啟“非遺進校園”校企合作新模式,將此項目納入了社團課、選修課,甚至“必修課”。
“這些孩子把鴛鴦標本做得比真的還靈動。”開江縣職業中學黨委書記鄭三平說,學生作品被多家博物館、動物園和美術院校采用或收藏,僅憑這門手藝就能讓他們端穩就業“鐵飯碗”。目前,已有百余名學生掌握了標本制作技藝,用學生們的話來說,這就是他們的“畢業證”。
(來源:達州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