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涪觀銳1度
建圈強鏈:起個大早,也要趕個早集
“起得早”,常被用來比喻對趨勢的敏銳感知和前瞻視野,或是善于捕捉初露端倪的新機遇。但在現實中,往往存在“起個大早,卻趕個晚集”現象——雖然認知超前,執行卻跟不上,最終反而錯失本該搶占的先機。近日召開的全市重點產業建圈強鏈推進大會上,市領導針對此現象專門提醒各地。
當前,各地在低空經濟、人工智能、先進材料等新賽道上與時間賽跑,比學趕超。對于綿陽來講,有科技創新優勢、有產業發展基礎,更應在開辟產業新賽道上“先人一步”。事實也的確如此。在全省率先發布“低空經濟20條”,獲批建設全省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入選國家產融合作延續試點城市等,綿陽展現出“起個大早”的敏銳嗅覺。
以新型顯示產業為例。憑借京東方、惠科兩大龍頭企業帶動,上下游企業快速集聚,形成“葡萄串”效應,綿陽基本形成貫通原材料、零部件、面板制造、整機集成及終端應用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新型顯示產業入選國家級創新型產業集群、四川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構建重點產業建圈強鏈“587”產業體系,就是要順應產業發展潮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持續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但好的開頭只是成功的第一步。拿低空經濟來說,各地都已在布局無人機產業,四川絕大多數市州都有無人機企業,今后滿天都是無人機的時候,綿陽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
這種現象在熱播劇《長安的荔枝》中也有體現:嶺南荔枝雖非稀罕物,但能將其“色香不變”運抵長安者寥寥。小吏李善德之所以想出成功之法,不僅在于“起得早”——率先洞察轉運需求,更關鍵在“趕得早”——一次次實驗減少路程的方式,沒日沒夜的待在荔枝園中,通過優化路線、整合驛站力量、創新保鮮技術,將分散資源擰成一股繩,最終完成五千里的極限運輸。
正如荔枝“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的特性決定轉運成敗,產業發展的機遇窗口同樣轉瞬即逝。今日產業競爭,已不止“大魚吃小魚”,還有“快魚吃慢魚”。單點突破固然重要,但若不能建圈強鏈,形成集群效應,終將在激烈的競爭中掉隊。這就需要深入分析產業鏈現狀,針對性推動強鏈延鏈補鏈,加快培育壯大產業集群。
要看到,綿陽產業確實還有不少好東西,但很多處于產業鏈上中游,單一環節優勢突出,協作配套不足。比如,激光及太赫茲技術應用產業鏈主要集中在上游研發環節,中下游產業鏈缺失,推動技術產品化、產品產業化還有很大差距。對這類產業鏈,要著眼拓展覆蓋面和價值端,建立“短弱缺”環節清單,在支持鏈主企業不斷向上下游延伸的同時,引進更多鏈屬企業和行業龍頭來綿投資,推動短鏈變長鏈、細鏈變粗鏈。
《長安的荔枝》結尾,李善德去到嶺南,過上了平凡的生活。現實中的發展競賽沒有退路。“起個大早”是領先也是優勢,但要“趕上早集”,則必須在技術攻關、企業引育、項目推進、服務保障等方面精細分工、精準調度。否則,起個大早卻趕個晚集,實在可惜!(新聲)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