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北川通泉鎮太平村采摘楊梅
山海協作結碩果
寧波“荸薺楊梅”引種北川,浙江農業專家攜技術、資金助力,3年掛果突破傳統周期,糖度比原產地高15%。
技術賦能提效益
無人機巡園、智能滴灌等智慧農業技術應用,使楊梅畝產從400公斤提升至750公斤,優質果率超90%。
產銷鏈路全打通
修通1.8公里“楊梅專線”,1小時直達綿陽市場;借“村播飛地”抖音直播年銷6萬公斤。
當寧波“荸薺楊梅”遇上北川的紅壤,一場跨越山海的甜蜜故事就此開啟。2019年,東西部協作的春風吹進北川通泉鎮太平村,浙江農業專家帶著土壤檢測儀、氣候分析模型和2000公里外的種植經驗,在這片海拔800米的山地播下希望的種子。
北川晝夜溫差大的獨特氣候,竟讓楊梅的糖度比原產地高出15%,原本需要5年掛果的樹苗,僅用3年就結出了紅艷艷的果實。
在柯城-北川協作框架下,350萬元專項資金精準注入基地建設:流轉500畝山地建成標準化種植園,同步修通1.8公里產業水泥路。這條“楊梅專線”讓貨車直接開進果園,徹底解決了運輸難題。
“以前山路顛簸,楊梅運到城里要壞三成,現在1小時直達綿陽市場!”村民祝仕勇捧著剛摘下的楊梅感慨,協作項目還設立了“保底分紅”機制,前三年村集體每年可獲得財政投入5%的固定收益,讓農戶吃下“定心丸”。
浙江專家帶來的“硬核技術”顛覆傳統種植:無人機巡園監測病蟲害、智能滴灌精準控水、生物防治替代農藥……這套“組合拳”讓楊梅畝產從400公斤躍至750公斤,優質果率超90%。
合作社負責人王林瓊一邊向記者展示手機里的智慧農業平臺,一邊說:“通過土壤傳感器數據,我們能實時調整施肥方案,今年楊梅的糖度比去年高了2度!”
專家們還教村民用肉牛糞便發酵制成有機肥,實現“養殖—種植”循環農業,每畝節省成本300元。
協作的“化學反應”遠不止于種植端。柯城-北川共建的“村播飛地”讓北川楊梅搭上電商快車,去年通過抖音直播賣出6萬公斤,價格比傳統渠道高30%。在浙江企業的牽線下,北川楊梅還進入杭州世紀聯華超市,成為長三角消費者的“網紅水果”。
更令人期待的是,以楊梅基地為核心打造,輻射周邊雙紫、流溪等5個村的“十里畫廊旅游環線”,將形成集“納涼、戲水、徒步、賞花、采摘”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目的地,未來游客不僅能體驗采摘,還能住進羌族風情民宿,品嘗用楊梅釀造的果汁、果醬、果酒等,參與“楊梅酵素制作”等親子活動。
如今的太平村,500畝楊梅林不僅是生態屏障,更成為村民的“綠色銀行”:不僅能獲得土地流轉租金、還能享受集體經濟分紅,并可在基地務工增收……
歲的鄧菊華算起收入賬笑得合不攏嘴:“以前守著幾畝薄田,現在一年能多掙2萬多元!”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協作項目激發了本地人才的創業熱情。曾在浙江打工的楊小紅返鄉后,依托協作政策流轉土地擴大種植規模,計劃明年舉辦首屆楊梅采摘節,帶動更多鄉親吃上“旅游飯”。
從浙江專家的技術幫扶,到電商平臺的流量加持,再到農旅融合的業態創新,北川楊梅的“逆襲”正是東西部協作的生動縮影。(楊秀玲 謝青璇 記者 唐云峰 文/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