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十屆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綿陽造”機器人很吸睛。
6月5日,在四川省綿陽市的四川五八增材科技有限公司,記者目睹了令人驚嘆的一幕:激光快速掃過,細密的金屬粉末層層堆疊,一條略帶弧度的“機器狗腿”在金屬3D打印機中逐漸成型。該公司工作人員透露,雖然公司生產線尚處于調試階段,但已斬獲超1000萬元訂單,預計今年產值將突破2500萬元。
這僅僅是綿陽科技創新成果的一個代表。
近年來,“綿陽造”抗磁型深低溫溫度傳感器成功打破國外壟斷;全國首個商用多室質子治療設備生產基地在綿陽建成;四川長虹電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綿陽本土企業,更是將諸多“黑科技”送入大眾生活……從科研攻關到產業升級,一條完整的創新鏈條在涪江之畔貫通。
2000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建設綿陽科技城的重大決策。綿陽成為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科技城,開啟了科技筑夢的征程。一組數字彰顯了這座城市的華麗蛻變:截至2024年底,綿陽擁有國家級國防科研院所20家,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臺超過260個,研究經費投入強度達5.85%,科技創新實力躋身全國百強城市第15位,連續兩年獲評“全國十大最具科技創新潛力城市”。在科技的助力下,2024年綿陽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4340億元,同比增長7.0%。
站在新的起點,綿陽正厚積薄發,在更大范圍匯聚創新資源、深化創新合作、推動創新轉化,助力成渝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邁向更高水平。
筑牢科技自立自強“硬支撐”
“成功了!”2024年3月7日,在綿陽,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發布了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國產的克量級鐿-176同位素產品經過綿陽反應堆輻照,成功獲得了無載體镥-177產品,放射性核純度高達99.9%,實現了國產核藥產業鏈新突破。
镥-177是一種理想的放射性醫療同位素,釋放出的β粒子可用于前列腺癌、乳腺癌等病癥的新型放射性免疫療法;放射出的γ射線適用于診斷顯像及放射治療效果評價,在臨床上具有廣泛應用前景。如今,綿陽已具備镥-177全國最大批量自主供給能力,成功打破了國外產品壟斷。
作為我國唯一的科技城,綿陽始終將服務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視為己任。這不僅體現在核技術應用領域,還體現在航空航天等前沿科技領域,綿陽在這些領域收獲的累累碩果便是例證。
“我們研發的這款測控雷達暗藏玄機。它采用獨有的動目標跟蹤技術,即便在強地雜波條件下,也能實現對火箭目標的穩定跟蹤,為火箭發射安控系統提供及時、準確的運動目標參數和安控信息。”長虹零八一特種產品項目研發團隊成員告訴記者,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七號,我國眾多航天發射任務的實施,都離不開這款測控雷達的保駕護航。
綿陽科技城新區 視覺綿陽資料圖片
同時,長虹控股集團研發的連接器、空間行波管用氧化鈹陶瓷夾持桿等關鍵器件,已應用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保障了航天任務中天地通話信號、生理數據等信息的傳輸安全。
“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離不開良好的創新生態與堅實的支撐平臺作為保障。”綿陽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光明表示。
近年來,綿陽不斷深化院(校)地合作,先后建成先進技術研究院、光子技術研究院、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多個協同創新平臺,構建起完善的創新生態。圍繞人工智能、激光技術應用等領域,該市推動企業聯合高校院所等共建創新聯合體,加速推動重大科技攻堅。2024年,綿陽獲批建設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四川省人形機器人創新聯合體。
優化科技成果轉化“新路徑”
全球首款X-Flash放療設備即將開展型檢,全國首創e-Flash放療設備啟動臨床試驗……這些科技創新成果密集“上新”的背后,是綿陽瞄準創新最前沿,同步發力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系統謀劃。
創新資源的匯聚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基礎。2023年,綿陽打破創新主體之間的合作“壁壘”,集聚覆蓋研發、轉化、應用等環節的12家單位共建涪江實驗室,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與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目前,該實驗室已經發布涉及醫用同位素、放射性藥物、核醫療裝備等領域的16項創新成果,讓核醫療技術惠及更多人。
2024年5月,綿陽在科技成果轉化領域又邁出重要一步——天府產業技術研究院掛牌成立。該研究院著力建設集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產業研究于一體的創新體系,為中國(綿陽)科技城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為更好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今年5月,綿陽圍繞重點產業建圈強鏈,建設“587”產業體系,即聚焦5條主要承載地產業鏈、8條協同發展地產業鏈以及7個特色產業新賽道,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標志性產業鏈。
資金支持與投資引導也是打通科技成果轉化路徑的關鍵。當前,綿陽正在組建綿陽科技城科技創新投資有限公司。該公司以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創新投資為重點,堅持“投早、投小、投長期”,支持培育具有綿陽特色、科技成色和領先優勢的新賽道產業,助力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此外,自去年起,綿陽不斷厚培人才沃土,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利用中國(綿陽)科技城中試服務公共平臺提供的資源,讓越來越多團隊“帶土移植”,在綿陽扎根、發展。
中國(綿陽)科技城中試服務公共平臺上線以來,已鏈接150余家中試服務機構,形成800余項中試服務能力,挖掘40余個中試項目,完成4個項目的落地。
中國(綿陽)科技城激光技術應用產業園
激活產業創新發展“強引擎”
在位于綿陽經開區的四川玖誼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一臺臺醫用回旋加速器正在進行試驗。2024年3月,由該公司自主研制的醫用回旋加速器在肯尼亞順利完成吊裝入場,標志著國產醫用回旋加速器首次進入海外市場。
為全面提升產業創新能力,綿陽深入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行動”和“科技企業雁陣培育計劃”,圍繞“登高、升規、晉位、上市”目標,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成長。近三年來,綿陽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規模居四川省第二位。
與此同時,綿陽按照“一條產業鏈、一家鏈主企業、一名首席科學家、一個工作專班、一套扶持政策”的工作思路,推動核醫療、激光、商業航天、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加速發展,支持核醫療健康產業園、激光產業園等園區建設高質量推進。
“例如在人工智能產業方面,綿陽組建成立人工智能學院、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產業聯盟,全速推進中國移動(綿陽)川北算力網絡中心等建設,推動中國(綿陽)科技城超算中心高水平運營,有力推進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賦能應用。”陳光明介紹。
截至目前,綿陽已集聚113家人工智能產業鏈企業,產業規模達到270億元,年增速超30%,5項成果獲中國智能科技最高獎——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彰顯了綿陽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巨大潛能。
今年初,綿陽再繪藍圖:發揮中國科技城優勢,加快建成省域經濟副中心。這座追逐科技創新夢想的城市,將繼續秉承“創新基因”,在加快建成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先行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創新高地的道路上加速前行,更好地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國家戰略安全。
□科技日報記者 文飛紅 劉俠
(原載2025年6月9日《科技日報》)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