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市“農房增信貸”一年累計投放貸款金額近35億元——
盤活農房資產 “貸”動鄉村振興加速度
初秋的綿陽,暑熱難消,但在江油市雙河口鎮蒲溪村村民歐均亮的養豬舍內,卻是另一番景象。“豬舍里只有二十幾攝氏度,一年四季恒溫”,歐均亮指著豬舍外正在運轉的機器告訴記者,“通過物聯網,還能隨時監測豬舍情況。”眼前現代化的設備,正是今年歐均亮通過“農房增信貸”資金對農場進行改建后實現的。
今年36歲的歐均亮是一名退伍軍人。2014年,他來到綿陽一家養殖企業工作,2016年,他帶著多年積蓄回到老家江油建起養豬場,流轉了土地,創辦了丹妮家庭農場。經過8年的發展,歐均亮的果園規模已達2000余畝,存欄仔豬2800余頭,出欄肥豬2000頭。“農場越做越大,原來的設備不夠用了,人手也忙不過來。”歐均亮說。
今年,歐均亮計劃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但因缺少有效擔保,融資困難。今年5月,江油農商銀行雙河支行第一時間聯系歐均亮,詳細地介紹“農房增信貸”產品,并主動上門了解情況、收集資料,通過確權農房增信,及時為其增加授信100萬元信用貸款,切實解決了歐均亮的燃眉之急。
“貸款100萬,三天就下來了。”歐均亮說,改建農場的這筆貸款發放速度比自己想象中快得多,“通過確權農房增信,不用提供擔保,貸款利率也可以享受最低基準利率,讓我對擴大農場規模有了底氣和信心。”歐均亮表示。
貸款下來后,歐均亮添置了新的除草機,更換了地下排污管道。“農場實現了綠色種養循環,水果長期使用農家肥,不打農藥,品質好,耐儲存,客戶也越來越多。”歐均亮告訴記者,接下來,他打算進一步擴大農場規模,在延伸產業鏈條、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上下更大功夫。
歐均亮的貸款經歷,反映的是綿陽市結合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盤活農村住房資產工作的積極成果。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2023年6月,自然資源部推動各地將農村房地一體宅基地確權登記納入統一的不動產登記系統,建立城鄉一體的不動產登記數據庫。2023年9月,綿陽市在全省創新推出首個農房資產信貸金融產品——“農房增信貸”,采用“信用+承諾+增信”模式,為農戶提供最高不超過300萬元的免抵押免擔保純信用貸款,資金可用于農業發展和農戶經營。
“長期以來,農業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因為很多產品都在田間地頭,無法作為抵押物存在。在此背景下,‘農房增信貸’應運而生,通過增加民房作為增信措施,解決中小規模種養殖農戶在經營過程中遇到的資金問題。”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農房增信貸”正是我市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的具體實踐,通過這一自主創新改革,進一步激活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能。
“農房增信貸”在落地實施過程中,市農業農村局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參與其中,綿陽農商銀行作為第二批引入的金融機構,可以為農戶提供最高額度不超過300萬元免抵押免擔保的純信用貸款,年化利率為3.45%,最長使用周期不超過8年。“農房產權證是為貸款提供增信作用,但農房并不作為抵押物,在農房產權增信的同時,還要結合貸款人的征信情況以及其他增信措施。”綿陽農商銀行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將民房作為增信條件的不同之處在于,可以讓農民獲得更高額度的貸款。
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自2023年9月7日“農房增信貸”推出以來,全市累計投放貸款金額34.94億元,進一步推動了農村“沉睡”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蹚出了一條農村金融促推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子。
(記者 王敏)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