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校戰略合作十周年創新發展推進會現場。
四川在線記者 樊邦平 文/圖
9月2日至3日,四川高規格舉辦省校戰略合作十周年系列活動。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36所高校的100余位校領導和相關部門同志齊聚成都,暢敘友誼、交流經驗、深化合作,在新的起點謀劃開創省校戰略合作新局面。
省校合作是優化科技資源配置、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現科技與經濟融合的有效模式,作為省校合作起步最早、規模最大、發展最快、成果最豐的省份之一,十年來,我省累計引進人才33。9萬人次,共建科研機構236個,轉移轉化科技成果1萬余項,合作結出的碩果不僅為治蜀興川注入強大創新動力,更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撐。
走向新時期,四川同各高校將如何雙向奔赴、共同發力,推動省校合作進一步走深走實?
聚焦關鍵內容 提升合作質量
“希望以此次交流為新起點,進一步拓展合作領域、打造合作亮點。”9月3日下午,四川省校戰略合作十周年創新發展推進會在成都舉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知名高校相關負責人,部分省校戰略合作平臺負責人,以及我省的3個市和2個省直部門相關負責人圍繞省校合作展開交流,并就深化合作介紹下步考慮。在發言中,北京大學副校長任羽中表示,在新起點謀劃開創省校戰略合作新局面,北京大學將充分結合四川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以北大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術研究院等創新平臺為依托,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爭在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科研范式創新及成果轉化應用等方面形成示范引領。
同時,該校還愿凝聚優質智庫資源,為新時代治蜀興川實踐提供決策咨詢服務,并持續推進干部人才交流合作,輸送更多北大畢業生赴川干事創業。
重大創新平臺建設,科研成果轉化和人才交流培養,是省校戰略合作的關鍵內容。聚焦關鍵內容,提升合作質量,是包括北大在內的眾多高校的共同心愿。
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許慶紅在發言中表示,未來該校將繼續做大做強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積極推動“錦屏地下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科技專項在川集聚;同時,該校還將圍繞四川重點產業,共建重大產學研合作平臺,加強重大技術協同創新攻關。
提升合作質量,離不開良好的服務和保障。科技廳負責人介紹,接下來,科技廳將持續實施省校科技創新合作年度計劃,共同建立科技成果項目庫,形成精準對接清單,并加大各類省級科技計劃支持力度,提升產業技術創新策源能力,同時要分類做好項目跟蹤對接,依托各類科技人才項目,賦予新型研發機構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
更為切實的行動,已經拉開帷幕。今年7月,省委組織部已與有關省直部門聯合印發了《四川省深入推進省校戰略合作實施辦法》,明確我省將通過加強與國(境)內外知名高校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合作,加快集聚一批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布局建設一批高能級產學研平臺,落地轉化一批合作高校科研成果,推動促成一批干部人才交流合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提供有力人才和智力支撐。
嘉賓們在成都考察省校合作項目。
圍繞改革創新 激發合作活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開展省校合作,是“三位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有效路徑,也是對一體改革的有益探索。在9月3日下午的推進會議上,大家針對改革創新展開了深入交流,“積極開辟合作新賽道”“拓展合作新領域”“激發合作新活力”等成為了交流的熱詞。
“我們將以平臺為依托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汪本聰表示,未來,該校將加強與川內單位共建聯合實驗室,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依托四川天府新區北理工創新裝備研究院,在川合作開展人才培養、項目申報、成果轉化等,探索更多新型合作模式,推動合作走深走實, 共同打造高水平協同創新共同體。
“我們將充分結合地方‘所需’與自己‘所能’,在科技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天津大學副校長明東介紹,未來該校將充分發揮高校的教育、科技、人才優勢,以高校科技優勢助力四川省前瞻部署未來產業,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構建富有四川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當前,四川正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潛力,我們期待雙方加強協同謀劃,盡快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創省校合作新經驗。”中南大學黨委副書記付剛華表示,接下來,該校將積極圍繞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先進裝備、生物制造、清潔能源、先進材料六個重大科技專項加強產學研合作,助力四川攻克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四川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助力四川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圍繞改革創新,地方還可以做更多。”成都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鄧濤在發言中表示,接下來,成都將緊扣重點產業鏈需求,持續擴大“朋友圈”、激活“源動力”,支持校企協同建立“實驗室+專業化運營公司+基金+中試平臺+技術經紀人+產業化基地”全鏈條轉化體系,加快把校地合作成果轉化為科技創新優勢、產業發展優勢,努力為高質量推進省校戰略合作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在宜賓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靜看來,在新起點謀劃開創省校戰略合作新局面,還應該在體制機制改革中邁出大步伐。李靜介紹,接下來,宜賓一方面將鼓勵支持在宜高校進一步強化特色學院和優勢學科建設,切實提升人才自主培養水平;另一方面將圍繞重點產業發展,鼓勵支持重點高校與企業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平臺;同時,還要不斷拓展人才綠卡服務功能,大力營造“宜見傾心愛才如賓”濃厚氛圍。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