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吳浩 鐘帆
如何賦予正能量更大的流量?在進一步推進網絡文明建設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在2024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上,這些話題一直是與會嘉賓們討論的熱點。
“在內容上不僅要注意取其精華,還要有貼近性。”“產品在制作之初就需要注意格調和格局。”“希望能有更多的資源整合,達到同頻共振的效果。”“新的技術帶來新的可能,特別是網絡技術的更新,需要我們在內容的生產上高度重視這些變化,積極與時俱進。”在各個分論壇上,來自各行各業的嘉賓們各抒己見,為網絡文明建設出謀劃策。
關鍵詞:內容
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內容為王
內容,是嘉賓們提及最多的詞匯之一。
“要堅定文化自信,引導青年講好中國故事。”嗶哩嗶哩副總裁、總編輯周奕在分享中說,互聯網已經成為傳播人類優秀文化、弘揚正能量的重要載體,而青年人是網絡世界中最活躍的人群。“一定要堅持引導廣大青年UP主創作優質的原創精品內容。”周奕認為,優質的內容不僅通過年輕人的視角,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可以展現出中國年輕一代開放自信的精神風貌,擁有觸動人心、引人向善的力量,“一直以來,我們的愿景是豐富年輕一代中國人的文化生活。未來,我們會用更多的好內容,去引導青年心中的善意,讓他們成為正能量的分享者和傳播者,引導他們成為培育維護正向網絡文化的中堅力量。”
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內容為王,甘肅省酒泉市敦煌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網信辦主任楊興蓉同樣秉持這樣的觀點。她在分享中通過“騎駱駝,‘堵’出來的影視大片”“演唱會,‘唱’出來的西北浪漫”“老馬家,‘澆’出來的舌尖美食”三個敦煌“出圈”的網絡話題,表達了講好特色文化對城市名片打造的重要性。“千言萬語,不如走心一次。追逐流量,不如升級服務。奪人眼球,不如提升內涵。”楊興蓉說,敦煌讓“網紅”變“長紅”,這就是讓“流量”變“留量”的關鍵所在。
網絡文明建設,電影里的故事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網絡正能量分論壇上,追光動畫總裁、電影《長安三萬里》監制于洲登臺,結合電影制作中的諸多細節,闡述了優質內容對電影、對網絡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我們仰望千百年來中國文化中廣為尊崇的閃光人物和經典作品,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用具有高度藝術表現力的動畫電影形式,向當下年輕觀眾、家庭觀眾講述他們的故事,傳承和展現中國文化在當代的自信和力量。”于洲說,這是整個團隊發自內心想做的事情,也是大家對于優質內容的定義。
關鍵詞:平臺
正能量的傳播需要大流量的平臺
“2014年的春節期間,溫商謝巖斌到了廣東的汕頭,找到當年的兩名債主,償還了17年前欠下的18萬元債務。”網絡誠信分論壇上,溫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網信辦主任葉艷講述了一個“傻根”式還債的故事,感動了不少人。
“這個關于誠信的故事在當時非常火,推動我們打造了溫州網絡誠信館。”葉艷說,最重要的是10年下來,溫州以大流量宣傳誠實守信的網絡正能量的行動有了承載的平臺,1個誠信故事也變成了600多個誠信故事,“新華社報道稱,這是一個為社會傳遞誠信價值觀和正能量的新嘗試。”
這個案例,形象地道出了平臺對于網絡文明建設的重要性。無獨有偶,這次大會上,表達“通過優質平臺建設助推網絡文明建設”這樣觀點的嘉賓非常多。
阿里巴巴集團合伙人、公共事務總裁聞佳直言,我國不斷加快網絡誠信建設,在這個進程中,電商平臺既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作為企業,一定要充分發揮平臺鏈接廣大生態伙伴的優勢,共同創造公平誠信的營商環境。”
“小紅書90后用戶占比高達70%,是名副其實的青春聚集地。”小紅書執行總編輯張沅從平臺視角分享了青年文明培育的實踐與思考。“青年從不缺少發掘正能量的動力,所以我們在青年的‘內容創作’中引領網絡文明。”張沅說,在平臺層面,小紅書官方不間斷發起青年視角的正能量創作活動,潤物無聲培育青年文明。比如最近發起的“出門在外互助父母計劃”,有50萬年輕人在小紅書達成約定,出門在外,幫助彼此的父母,釋放對上一輩的善意。“年輕會回應年輕,文明會滋育文明。”張沅說,這個過程,就是平臺發揮作用的關鍵階段。
關鍵詞:技術
不斷探索技術賦能傳播的新可能
“我的分享從一個四川名人開始,請大家先看一段視頻。”百度集團總編輯李小鳴的分享從一段視頻開始,是百度基于文心一言推出的“蘇軾智能體”。李小鳴介紹,這段視頻和這個產品的背后,需要有大量的專業史料、專業知識,還需要專家來做把關,然后通過大語言模型把蘇軾本人的經歷、性格、思考和表達方式等盡可能真實地重現。
“有了新的技術,我們才可以跨時空與古人對話,同時也能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彩之處。”李小鳴說,隨著技術的日新月異,還會繼續地努力和嘗試,探索更多網絡文明的新圖景,“也期待與各界同仁一道,探索技術賦能傳播的各種新可能。”
運用好現代技術,為網絡文明的正能量賦予更大流量,這樣的觀點得到不少嘉賓的認同。
騰訊公司副總裁蔡光忠談到了技術發展與正能量傳播之間的關系。“技術的發展會重塑媒體形態、輿論生態和文化業態,帶來更多挑戰,也提供更多可能性。”蔡光忠列舉了幾個案例,比如,利用AI技術“活化”北京中軸線、四川三星堆、敦煌藏經洞等文化遺產,讓全球用戶穿越時空與中華文明互動。“這些探索剛剛邁出了一小步,未來需要我們以更強的緊迫感,掌握科技發展的主動權,不斷地推進數字化賦能,為正能量的傳播注入新動能。”
“大語言模型是構建下一代互聯網的基礎,用戶規模正在快速增長,網絡文明建設面臨新挑戰和新機遇。”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張洪忠則從另一個角度分享自己的觀點,他直言,此前的網絡文明建設主要是基于“人”來提供內容,但當前社交機器人等AI大量出現,AI大模型可以很方便的生產各類內容。一句話,網絡文明建設的內容供給正在發生變化。“在內容供給側,我們要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的提示工程和智能體應用開發。在文化側,我們要開展反映中國當代文明發展成效的塑造工作。在用戶側,我們要加強網民的智能素養。”張洪忠給出了自己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