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市政協委員建議打造三國文化旅游帶,推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相關部門積極辦理——
擦亮“三國文化”名片 發展特色文旅產業
綿陽古稱涪縣,有“劍門鎖鑰”和“蜀道咽喉”之稱,留下的文化景觀眾多。
據統計,在綿陽流傳的三國故事約有40多則,不僅表現了對劉備、諸葛亮、蔣琬等英雄人物的崇拜和敬仰,還反映了綿陽濃厚的三國文化氛圍。
然而,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不足等問題仍然存在,對此,市政協八屆四次會議期間,市政協委員唐杰、丁明友、謝娟、田徽、蔣運石等人提交了聯名提案《關于打造三國文化旅游帶,推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建議》,相關部門積極辦理,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提案聚焦
盤活三國文化資源 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提案認為,當前,綿陽的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不足,對游客的吸引力也較弱,不符合綿陽2000多年建城史的厚重地位。針對于此,提案建議,充分利用三國文化,整體打造旅游帶,提升綿陽城市形象和文旅實力,增加就業機會,增強經濟實力,擴大財政收入。
提案建議,設立專門開展三國文化旅游帶建設的辦公室,確立辦公地點和負責人,設立三國文化建設專班,由專班提出三國文化旅游帶建設規劃,包含建設意義、設計思路、資金需求、產生效益等,并上報工作規劃。同時,收集《三國演義》《三國志》等歷史典籍,整理三國史料和民間傳說,定位三國時期的歷史大事件具體時間和發生地點,力爭準確厘清三國歷史大事件。
提案還建議,在三國歷史事件準確定位的基礎上,勘測遺跡所在地的交通、經濟、居民(村民)、用途等,摸清三國歷史事件發生地情況,以三國時期的時間線做規劃,設計三國文化展廳、設立三國文化規劃館,展示城市關于三國文化的規劃思路,宣傳三國文化旅游帶打造政策,同時征集市民意見。
提案追蹤
因地制宜精準施策 打造三國文化旅游帶
記者從該提案主辦單位市文廣旅局獲悉,接到提案后,提案主辦單位、協辦單位都高度重視,對提案內容作專題研究,并按照綿陽實際落實了一系列具體措施,及時辦理回復。
“經查,綿陽現存三國蜀漢歷史遺跡遺址共計37處,其中現存11處、消失15處、傳說11處。對標‘歷史文化名城’和三國文化資源產業化要求,我市缺乏系統性統籌規劃,資金、政策、人才等產業發展要素亟待加強,并且產業發展程度較低,三國蜀漢文化業態主要以展陳為主,產業發展層次較低,產業鏈短小且不完整,經濟效益低。”市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我市高度重視打造三國文化旅游帶,推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
2022年,經市委、市政府決定,綿陽市文化和旅游產業領導小組更名為綿陽市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委員會,為打造三國文化旅游帶提供了組織保障。下一步,我市將推動產業化協同發展,構建“2+2”發展模式,依托富樂山和西山公園打造東、西兩個三國文化產業園;依托翠云廊、臥龍鎮、江油關,打造梓潼、平武兩個三國文化特色區域。加強與成都、南充、廣元、宜賓等“大蜀道”聯盟區域協同發展。
在加強專業化開發利用方面,將全面梳理我市三國蜀漢文化資源,重點研究資源富集的遺跡和位于旅游線路上的開發點;分批分層對遺址開展系統研究并制定合理適宜的開發措施。與此同時,實施品牌化精品打造:一是打造“三國線路”,暢通梓潼、涪城、江油、平武北線旅游通道,推出“三國尋蹤”精品路線;二是挖掘“三國故事”,依托天青苑川劇團、富樂堂等場所開展三國題材文藝創作推廣;三是塑造“三國IP”,鼓勵企業或個人申請三國文化相關知識產權,形成三國文化IP矩陣,通過非遺體驗、VR、XR等手段活化展示。
在此過程中,我市還將發揮李白、歐陽修、劉備、諸葛亮等文化“大咖”名人效應,用好“兩引三推”政策,將三國蜀漢文化交流融入與友好城市全方位合作中;推動三國蜀漢文化相關學科建設,加強實踐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育,引進一批既懂歷史文化又懂開發和經營的專業人才。
(記者 唐顯枚)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