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加快推進信用基礎平臺建設 持續提升優化城市信用環境
我市多舉措助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綿陽新聞網訊 “開通‘信用就醫’后,可以直接體驗‘先診療、后付費’就醫繳費,有效縮短就醫無效等候時間。”市民王女士說,這項服務為自己在就醫中節約了至少一半以上的時間,十分方便。
這是我市豐富信用應用場景建設,率先在全省推出的“信用就醫”。“信用就醫”采取“政府+醫療機構+銀行”聯動方式,為全市參保群眾在診療、檢查、取藥等環節提供“先就醫、零排隊、后付費”信用就醫結算服務。如今,“信用就醫”服務已覆蓋12家醫院,累計使用近4萬人次,簽約患者門診支付時間平均縮短60%以上,有效解決了群眾在看病就醫過程中“三長一短”(掛號排隊長、就診排隊長、繳費排隊長、看病時間短)難題。
不僅如此,我市還積極開展重點行業領域信用應用場景建設,多次召開信用場景應用工作專題會,推進醫療、養老等20個領域“信易+”應用場景,為守信主體提供便利,最大范圍釋放信用紅利。
人無信不立,城無信不興。去年,我市以綜合得分全省第一的成績成功創建全國第四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成果的背后,是我市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方面探索出一條思路清晰、步履鏗鏘的發展路徑。
為深入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營造濃厚的文明誠信氛圍,引導市民群眾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近年來,我市各地各部門多措并舉,讓信用力量在優化營商環境、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頂層設計上,圍繞立信、管信、用信環節,建立了綿陽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35個市級部門作為成員單位協同開展工作。同時,出臺《綿陽市全面建立信用承諾制度的實施意見》等規范性文件和《綿陽市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重點任務分工方案》等配套文件,形成較為完善的信用制度框架。
具體舉措上,加快推進信用基礎平臺建設,今年建成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二期),改版升級“信用中國(四川綿陽)”網站,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主動接入省政務一體化平臺,與40余個市級部門(單位)實現定期數據交換共享,構建起全市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應用的平臺支撐體系。
環境營造上,持續提升優化城市信用環境,依托“信用中國(四川綿陽)”網站累計發布信用信息2.57萬余篇,網站瀏覽量突破1772.11萬余次。結合“誠信興商”宣傳月、“6·14信用記錄關愛日”等重要時間節點,組織各地各部門開展誠信宣傳活動70余次,全社會誠信氛圍愈發濃厚。(記者 尹秦)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