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16,性做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新聞熱線:0816-2395666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頁 > 國內
向總書記報告·一線調研①丨點燃創新“點火系”
发稿时间:2024-07-26 14:48   来源: 川觀新聞
  摘要:6月,四川日報全媒體調研組前往創新要素最活躍的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新型研發機構、中試研發平臺等地,觀察四川如何用好“關鍵一招”,牽住科技創新“牛鼻子”、疏通成果轉化“中梗阻”、下好創新生態“先手棋”,點燃創新燎原之“火”。   

  向總書記報告·一線調研

  調研點位

  · 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

  · 文瀾智谷中試產業基地

  · 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

  · 成都恒圖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 成都科創生態島

  調研時間

  2024年6月

  調研人

  四川日報全媒體調研組

  記者 鐘莉 胡敏 徐莉莎 文露敏 高杲 郝飛 韋維

  祖國西南,巴蜀沃野。作為我國發展的戰略腹地,四川在全國創新版圖上同樣位置特殊。

  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強調,四川要發揮高校和科研機構眾多、創新人才集聚的優勢和產業體系較為完善、產業基礎雄厚的優勢,在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并賦予四川“著力打造西部地區創新高地”的戰略使命。

  一年來,“同時”二字成為四川科技界與產業界反復咀嚼的關鍵詞。放置于“著力打造西部地區創新高地”的全新使命下,以改革思路疏通雙鏈融合的關鍵體制機制,成為點燃創新引擎的“點火系”。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6月,四川日報全媒體調研組前往創新要素最活躍的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新型研發機構、中試研發平臺等地,觀察四川如何用好“關鍵一招”,牽住科技創新“牛鼻子”、疏通成果轉化“中梗阻”、下好創新生態“先手棋”,點燃創新燎原之“火”。

  

 

  如何攻堅關鍵核心技術?

  牽住科技創新“牛鼻子”,“兵團作戰”,全鏈條全領域開展攻關

  6月24日,走進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的展廳,這里有些擁擠——右手邊,中心自研的成都大運會頒獎機器人、郵政遞送機器人等服務機器人排成“U”形;一轉身,人形機器人的最新研究成果擺滿一列,每項旁,都標注著“某全球/全國頂尖團隊于某年某月攻克”的字樣。

  “基本是前后腳,有些我們還更早。”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主任張睿睿說。6月底,中心發布了中國首個基于視覺擴散架構的人形機器人任務生成式模型。

  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成立僅3個月;牽頭方睿樂達機器人,2022年才借助大模型開始摸索具備“大腦”的人形機器人……攻堅未來賽道關鍵核心技術,短短時間,四川何以并跑、甚至有希望領跑?

  

 

  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

  “除了頂尖人才的集聚,還有政府政策的支持。”張睿睿分析,今年來,四川大力推進人工智能1號創新工程,超常規最大力度精準支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3月初,“人形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等四川省人工智能重大科技專項正式啟動,高校院所、企業等“齊頭并進”,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注入強大動力。

  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是科技創新的“牛鼻子”。四川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明確提出,四川要實施前沿科技攻堅突破行動,全力推進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先進裝備、生物制造、清潔能源、先進材料等重大科技專項。

  “通過資源集成和有組織科研,在一定時限內完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是取得重大突破的‘關鍵一招’和‘重中之重’。”科技廳廳長吳群剛表示。目前,針對6大重大科技專項,由兩院院士或科技領軍人才擔任首席專家的專家組已分別組建,正在分領域梳理和論證相關基礎和優勢,逐個編制專項實施方案。

  調研組看到,像這樣的“集中力量辦大事”,已成為四川提升創新效能,打好關鍵技術攻堅戰的“關鍵詞”。

  6月,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剛取得一項關鍵成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并實現了一種先進磁場結構,能夠提升核聚變裝置的控制運行能力。去年底,“中國環流三號”面向全球開放,此次成果便是首輪國際聯合實驗的“果實”。

  

 

  “中國環流三號”

  “當前正處于聚變能源開發的戰略機遇期,要敢于‘啃硬骨頭’,更要‘牽手’攻堅。”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黨委副書記劉仲華表示。去年底,由中核集團牽頭,攜手多家央企、科研院所、高校等組成的可控核聚變創新聯合體在四川成立,系統布局重點技術、典型場景、重大工程項目,將加快推動取得實質性進展的步伐。

  如何讓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疏通成果轉化“中梗阻”,解決“不愿轉”“不敢轉”,更要轉得順

  “你能想象這管油來自天然氣開采中產生的含油污泥嗎?”成都文瀾國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恒,晃了晃手中的試管。

  

 

  文瀾智谷中試產業基地

  這源自一項從高校走出來的低溫高效分離技術,原本用于解決酒糟干化問題。一年時間里,文瀾智谷中試產業基地就為其搭建起大型固定裝置、撬裝裝置,進行效果驗證、工藝改進、技術優化,過程中發現技術還可用于處理天然氣和石油開采中產生的含油污泥,成功實現商業化應用。

  “這些成果能走出高校院所,得益于‘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李恒說。2016年,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全國“第一槍”在西南交通大學打響,改革與創新融合,點燃希望“火花”。今年,四川又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權屬制度改革的實施方案》,是全國率先在全省范圍內全面推廣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制度的省份。“不敢轉”“不愿轉”的情況已明顯改變。

  科技成果轉化中試環節有待加強。一年來,四川發力中試平臺建設。像文瀾智谷這樣的省級行業中試研發平臺,四川已建起11家,年內還將有更多布局。成都市更是提出打造西部中試中心,并規劃了“路線圖”,到2025年將聚集100個重點中試平臺。

  “多方協同、整體聯動、共擔共享。”吳群剛表示,四川加強總體布局,構建“1+N”中試研發體系,著力建強用好省級跨高校院所綜合性中試研發平臺,布局省級行業中試研發平臺,助力科技成果“轉”得順暢。

  實驗室和生產線的“牽手”,還在項目遴選機制的改革之中。

  “經濟出題,科技答題。”2023年6月,《四川省科技計劃揭榜掛帥項目實施方案》印發,如今已“張榜”兩次,吸引各路“英雄好漢”前來。其中,通過廣泛征集全省成果轉化需求,發布成果轉化類項目榜單,成果方與轉化方匹配時間得以大大縮短。四川還在繼續探索“賽馬制”“鏈主制”,靈活采用“揭榜掛帥”定向委托等方式,真正遴選出有能力、有意愿的團隊領銜攻關任務、促進成果轉化。

  如何優化配置創新資源?

  下好創新生態“先手棋”,人才、資本、平臺……全過程加速創新

  6月27日,調研組來到成都科創生態島1號館,這里就像一個“一站式”企業科創服務大超市,目前已導入各類科技服務機構83家,提供創業投資、科技成果對接磋商等近100項具體服務事項。

  “連接成果轉化的供需雙方,提供專業科技服務,助力逆向創新或延鏈孵化。”成都天投集團科創生態島運營公司負責人閻妍點出“建島”深意:通過“登島”,西部(成都)科學城內的眾多創新資源有望打破物理隔閡,“牽手”成功。

  

 

  成都科創生態島

  興隆湖畔、成都科創生態島周邊,集聚著四川最頂尖的創新力量。連日來,天府新區科技成果轉化專班工作人員李由就走訪了多個高能級平臺,希望通過“登門入室”,發現和挖掘可轉化的科技成果。

  “‘島’上的轉化基金群還能推動早期項目和初創企業落地孵化。”閻妍介紹。此前,總規模20億元的成都天使母基金、100億元的成都科創生態島科技創新產業基金已注冊落地。

  “島”上,集“樹”成“林”,整合和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島”外,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和政策環境,以期“葉茂根深”。

  “開發、算法、產品,今年各種人力投入都翻了番,但仍然‘求賢若渴’。”成都恒圖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段江向調研組坦言。目前,他們的爆款AIGC產品在全球有將近7億的用戶規模,但仍感受到非一般的競爭壓力。

  人才是最關鍵的創新要素。四川是國家科技人才評價改革綜合試點省份,今年來,四川從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市(州)中遴選出22家單位(地區)分類開展改革試點,力爭通過2年試點,探索人才評價“評什么”“誰來評”“怎么評”“怎么用”等改革路徑。

  “統籌推進科技人才引進培養、用好用活、評價激勵等方面工作,持續夯實創新人才集聚高地的科技人才支撐。”吳群剛補充,今年,四川啟動實施四川海外引才“海聚計劃”,深入實施基礎研究(前沿技術)領銜科學家、優秀青年科技人才“頂青”專項等,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出臺全國首個省級產業科技人才教育一體發展規劃,推進產業科技人才教育相互賦能、高效融合。

  同時,四川深入推進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如優化財政科技經費使用機制,開展科研經費“包干制”改革;優化科技項目自主管理機制,探索“負面清單”和科研承諾制,建立健全容錯免責、風險分擔機制等,改善科技資源配置分散、封閉、重復、低效的痼疾。

  調研接近尾聲,調研組無意中得知,8月前,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將整體搬遷至成都科創生態島上,有了更大發展空間,進行測試、加工,張睿睿相信,年底就能形成人形機器人整機。

  四川科技創新領域,聯系千絲萬縷,讓創新高地上的“烽火”,燒得更紅、更亮。

  一年來

  四川加快打造西部地區創新高地

  推進重大創新平臺建設  

  服務保障國家實驗室高質量入軌運行

  首批4家天府實驗室全部實體化運行,首批30家省重點實驗室完成優化重整

  加快建設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高水平運行國家川藏鐵路、高端航空裝備技術創新中心,支持企業牽頭建設省級技術創新中心

  新獲批2家全國重點實驗室,13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完成重組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2023年共獲批國家科技項目2386項、中央財政資金55.2億元

  實施前沿科技攻堅突破行動,全面啟動人工智能等6個省級重大科技專項

  集聚優勢單位開展“揭榜掛帥”科技攻關

  支持行業龍頭企業聯合高校院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組建動力電池等7個創新聯合體

  推進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深入推進大院大所“聚源興川”行動,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示范項目

  2023年支持產學研合作成果轉化示范項目98個

  2023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1951.6億元、增長18.3%

  構建“1+N”中試研發體系,組建智能硬件、無人機等11家省級中試平臺,全省各類中試研發平臺達到160家

  強化企業主體地位

  全省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1.7萬家、增長16.1%

  科技型中小企業達2.1萬家、增長12.4%

  瞪羚企業達264家、增長23.4%

  企業研發投入占比首次提升至60.3%

  布局建設科技金融創新基地10家, “天府科創貸”累計放貸超120億元

  優化科技創新生態

  2023年在川兩院院士總數增至67人

  組織實施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萃青工程”

  啟動領銜科學家、“頂青”人才專項

  優化實施四川海外智力集聚計劃

  深入推進科技人才、科技成果評價改革

  全面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權屬制度改革,推行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

  推進科研經費“包干制”試點,完善“揭榜掛帥”“定向委托”“賽馬制”等機制

  編輯:譚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