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奔跑 向新而行
——綿陽2024年上半年持續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雨過天晴的綿陽城區?。ㄓ浾?王勇 攝)
□記者 郭若雪 趙燁 李靈越
高質量發展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比的是速度、拼的是實力、靠的是耐力、賽的是質量。
2024年上半年綿陽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1%,持續跑出經濟發展的加速度。通過經濟指標的“形”,透視高質量發展的“勢”——
跑得快,在于速度,更在于方法:在常態化開展對外招商引資工作基礎上,今年先后舉行金融招商專場推介會、中國移動AI+賦能中國(綿陽)科技城產業合作暨投資推介會、統一戰線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招商大會等活動,打出了鏈式招商、平臺招商、以商招商等一系列“組合拳”,賦能高質量發展的質效不斷提升……
跑得穩,在于定力,更在于韌勁:上半年綿陽出口同比增加了42.5%。強勁的增量,與一系列創新突破息息相關——醫用回旋加速器、高速背板連接器、高鋁超薄觸控屏保護玻璃成套技術等成果打破國外壟斷,“綿陽造”躋身“綿陽創造”,核醫療、新型顯示、光伏新能源等創新產品揚帆出海,搶灘海外市場……
跑得好,在于動力,更在于活力:聚力打造“科創+人才+金融”的創新生態圈,設立首支專門支持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的政府引導“創投基金”,中科大、哈工大等33所高校在“云上大學城”集聚,“云上科技城”吸引了35個創新創業團隊入駐,西南首家低空試驗測試中心在綿成立……
一個個微觀視角構成了映照綿陽高質量發展的宏觀視野,在這場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馬拉松”中,綿陽何以突圍?
求“質”以轉型發展塑造新優勢
時間的書頁次第掀開,發展的篇章不斷更新。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應對新時代經濟發展的鮮明主題——綿陽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綿陽經濟在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堅定前行。
7月16日,綿陽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綿陽造”人形機器人上崗“實習”,在“裝配工”崗位進行物料搬運和掃碼貼簽等工作。
1.7米的大體格、6公里每小時的運動時速、30公斤的最高負載……長虹集團首席科學家展華益介紹說,“如果人形機器人一天24小時不間斷地工作,初步預計產能提升可以達到30%以上。”
乘“云”而上,借“數”發展。近年來,綿陽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以制造業“智改數轉”為切入口,不斷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目前,綿陽有256家規上工業企業實施了“智改數轉”,全年有望突破400家。
在這場突圍戰中,出路在轉型,關鍵在創新。
綿陽產業基礎堅實,正是我們的底氣所在、動力所在。只要轉成了、轉好了、轉到位了,必將釋放出巨大的乘法效應,激發傳統產業蘊藏的巨大內生動力。
如何“煥發新生”?“從有到優”需要我們持續深耕與創新。
在綿陽,長虹空調為了實現供應鏈的透明化管理與高效協同,建立了供應鏈管理平臺,引入了先進的數字化產線,讓生產數據實時可視化;
鐵騎力士集團作為一家食品企業,以產品全生命周期溯源為核心,在上游建立數字化供應鏈體系,中游推進食品生產智能化改造,下游通過電商平臺推動健康食品直達用戶……
制造業的“迭代換芯”,便是綿陽現代化產業“追智逐新”的生動實踐。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綿陽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1.4%。
大局之下,先手棋早已落子。綿陽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立體多元的同時也頗具“看點”——核技術應用、激光技術應用、智能機器人及無人機、新型顯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園區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主引擎,也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一環。2022年,綿陽就提出在全市開展“園區提質、企業滿園”行動,以縣域園區為載體做強縣域工業,通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優化營商環境等措施,推動產業集群發展。
加碼發力新賽道,另一個提升質效的關鍵是“鏈長制”。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綿陽按照“一條產業鏈、一家鏈主企業、一名首席科學家、一個工作專班、一套扶持政策”的工作模式,積極推動產業強鏈補鏈延鏈。
面向未來,綿陽還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動通信技術、商業航天、前沿新材料等未來產業,拓展創新產業領域,加快形成更多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源泉”。
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累積,這是綿陽穩步向好的印證,也是轉型升級的足音。
求“新”以科技創新催生新動能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綿陽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1%,繼續保持較高增速,潛力何在?用實踐作答,綿陽向“新”求“質”,瞄準科技創新這個支點,撬動高質量發展。
6月7日,綿陽經開區,四川玖誼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玖誼源)的廠房內,工人們正忙著調試醫用回旋加速器。
國內領先,打破壟斷。“自產品誕生以來,我們已接到20多個訂單,當前國內市場占有率為30%。”企業市場部副經理唐毅說,就在前幾天,還發運了醫用回旋加速器訂單到內蒙古。
更多從0到1的首創,在綿陽成為“無中生有”的“新賽道”。以核醫學產業為例,綿陽已構建起研發、生產到應用首尾相連的閉環鏈條。在研發上,綿陽成立涪江實驗室,構建核醫學全過程創新鏈。在生產上,綿陽建設中國(綿陽)科技城核醫療健康產業園,圍繞核素及靶向藥物、放射性藥物配送物流、核醫療診療設備等方向招引培育企業。
放眼全國,綿陽已成為國內少有具備“醫用同位素制備、放射性藥物研制、核診療設備研發生產、核醫學診療服務”全產業鏈發展潛力的地區。
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綿陽在推進科技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讓更多科技成果在這里“落地生金”,讓更多“新賽道”在這里“無中生有”——
無人機產業“騰飛”。高質量建設綿陽科技城(北川)通航產業園,入駐四川縱橫、四川長鷹等12家企業、總投資超130億元,無人機產業集群成功入選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核醫療產業“搶跑”。擁有玖誼源等規上工業企業8戶,已成功引進中廣核技等國內核醫療領域龍頭企業,核技術應用產業集群成功入選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人工智能產業“向新”。機器人產業園已集聚人工智能企業17家、機器人及關聯企業38家,初步形成涵蓋機器人生產、AI算法、軟件平臺、整機應用等全產業鏈生態集群。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關鍵在于找準著力點,把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近年來,綿陽大力實施“科技立市”戰略,著力強化產學研協同創新,突破了一批顛覆性、前沿性技術,有效增強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源頭供給。
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科研成果供給或創新資源匹配,這樣的行動在綿陽頻頻展開——
創新實施“科技助理”制度,讓“養在深閨”的科技成果加速走向市場,綿陽常態化組織骨干企業逐戶走訪在綿科研院所,探索“技術+團隊+股權”捆綁式科技成果整體轉化模式,推動企業、院所、高校緊密合作。
在制度、資金、政策等要素上實行配套與整合,綿陽在“園區十條”“人才十條”“金融十條”“科創十條”等創新舉措上再加碼,推出《綿陽市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若干措施(試行)》《綿陽市支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若干政策(試行)》,持續提升創新能級,科創生態持續向好。
創新“一子落”,發展“滿盤活”。立足當下,綿陽實施前沿科技攻堅突破行動,部署實施人工智能、核技術應用、激光技術應用、先進材料、航空航天5個重大科技攻堅,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強化產學研協同創新,突破一批顛覆性、前沿性技術,有效增強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源頭供給。
求“變”以改革理念激發新活力
當前,外部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仍然較大。千磨萬擊還堅勁,越是艱險,越要步履不停,一往無前。
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科學研判“形”與“勢”,辯證把握“危”與“機”,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信心、搶抓歷史機遇,乘勢而上推動經濟發展持續向好。
從發展動力來看,若是發展的動力來源相對單一,局限于一時一域,未能形成動力永續、良性循環、互促互進的良好格局,將難以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對于科技創新、產業迭代等方面的要求。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發展理念是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的,直接關系發展成效乃至成敗。要通過理念更新引領實踐創新,以改革的辦法破解難題、推進工作,堅定不移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拓展,為綿陽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勁動力。
瞄準靶心發力,及時推出一批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改革舉措和辦法——
深化鄉鎮抓產業促推高質量發展激勵試點,讓“鎮園合一”協同發展,6個鄉鎮入選“2024鎮域經濟500強”、12個鄉鎮入選“2024鎮域經濟西部100強”;
創新實施“農房增信貸”,上半年2.85萬戶農戶獲得56.29億元授信,累計貸款投放超過25億元,正成為壯大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撬動農業產業發展的“有力杠桿”;
“大科室制”改革向縱深推進,各單位職能更加飽滿,機構設置更加精干,業務運行更加順暢……
錨定關鍵領域,讓好的營商環境變得更好,讓項目落地變得更順——隨著《關于打造“有需必應、無事不擾”營商環境19條措施》《綿陽市優化園區營商環境16條》等文件相繼出臺,政策制度體系日漸完善,綿陽不斷出新,合力攻堅“高效辦成一件事”,“刪繁就簡”推動辦事方式多元化、辦事流程最優化、辦事材料最簡化、辦事成本最小化,引得企業頻頻點贊。
四川萊仕頓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向睿這樣說:“以前辦營業執照,要跑部門,走好幾個流程。現在,一個窗口全部‘規矩’。政務服務越來越數字化、人性化、便利化。企業發展信心十足。”
深挖發展動能,統籌推進人才“引育用留”一體發展——7月17日,2024年“科技城實習生計劃”集體見面會舉行,966名重點高校優秀學子,將分布在綿陽各大科研院所、重點企業、衛生、教育、鄉鎮等各條戰線“試崗”。
有了人氣,城市才有活力。圍繞打造與產業匹配的人才體系、支撐長遠發展的人口結構,在綿陽,這樣的活動比比皆是。在大手筆拿出史上含金量最高、力度最大、誠意最足的“人才十條”新政后,市縣高端人才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今年,綿陽以線上、線下方式面向各類人才遞出“橄欖枝”,繼續分赴全國各地帶編引才,啟動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啟航等專項行動……綿陽愛才引才的聲名遠揚,越來越多的就業和發展機會,吸引更多人才近悅遠來。
堅持頻出新招,打出對外開放“組合拳”——持續開展鏈式招商、基金招商、科技招商、平臺招商,聯合交通銀行舉辦綿陽金融招商專場推介會,聯合華為舉辦綿陽數字經濟推介會,與中國移動集團舉辦中國移動AI+賦能中國(綿陽)科技城產業合作暨投資推介會……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引進5億元及以上項目67個,其中50億元及以上項目7個。其中,一季度省外引進產業項目新增實際投資190億元、居全省第一位,獲評“2024中國十大最具投資價值城市”。
從政府推動到企業主動,由政府搭會到企業搭展,全新啟動“文化三推”活動,以城為盟、以文為媒、以旅為脈,通過小而精、小而美的合作,讓綿陽憑借“文藝范兒”走出四川,3個月時間先后走進廈門、杭州、青島、重慶、昆明五地,實現資源互通共享和產業交流合作……
一次次走出去,拉動了消費升級和產業能級,推動了綿陽與更多機遇、更多優質資源實現“戰略鏈接”,更淬煉出巨大的發展潛力與活力!
峰高無坦途。高質量發展是一個過程,看準的路就要不畏前路艱險,不惑紛亂干擾,保持韌性、耐心和定力,在實干中更好地去創造方法、謀劃思路,不懼風雨、從容向前。
奮力奔跑、向新而行,接續奮斗、勤力耕耘,我們相信,咬定目標不放松,敢闖敢干加實干,每一個奔跑的你我,必將與這座城市一同繪就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