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兩彈城博物館(記者 陳冬冬 攝)
6月24日,在“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助力科技自立自強”主題活動上,“兩彈元勛”鄧稼先之子鄧志平向梓潼縣捐贈鄧稼先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證。
6月25日,正是“兩彈元勛”鄧稼先誕辰100周年紀念日。聚光燈下,一本院士證的背后,訴說著老一輩科學家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動人故事。
“這本院士證對梓潼縣意義非凡,梓潼縣將把院士證珍藏于四川兩彈城博物館,延續鄧老的報國意志,講好以鄧老為代表的‘兩彈元勛’們的真實故事,用具體行動讓‘兩彈一星’精神在新時代熠熠生輝。”綿陽兩彈一星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馬昆表示。
昔日長卿山下,還有上萬名如鄧稼先般以身許國的科技工作者,他們“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事跡,已熔鑄為永恒的精神坐標。如今,中國兩彈城不僅是紅色教育基地,更是激勵后人前行的精神燈塔。
“兩彈一星”精神,如同一座永不熄滅的燈塔,照亮著綿陽前行的道路,激勵著這座城市在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征程上加速奔跑、貢獻力量。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家三次賦予綿陽科技創新的光榮使命,為綿陽打上了“科技”烙印、注入了“創新”基因,科技創新已成為綿陽的核心價值和鮮明底色。
這背后正是“兩彈一星”精神在綿陽的傳承與延續。近年來,綿陽大步向前“闖”與“試”,奔向更加廣闊的創新之路——
打破地域“藩籬”。中科大、哈工大、重慶大學等33所高校在“云上大學城”集聚,“云上科技城”吸引了35個創新創業團隊入駐,浙江大學葉志鎮院士團隊研制的鈣鈦礦量子點技術應用、電子科技大學團隊研制的管道檢測機器人等多項成果已實現市場化應用。
打破機制“壁壘”。綿陽深入實施“科技助理”制度,累計遴選89名科技助理推動企業技術需求與院所、高校技術供給有效對接,促成氮化硅陶瓷基板技術等46項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打破科研、市場“兩張皮”。綿陽常態化組織骨干企業逐戶走訪在綿科研院所,探索“技術+團隊+股權”捆綁式科技成果整體轉化模式,推動企業、院所、高校緊密合作。長虹在“掘寶”中,“挖”到了在全世界率先突破X射線FLASH放療技術以及氮化硅陶瓷基板、氧化釔透明陶瓷等5個“寶藏”項目。
穿越時光,科技創新一直是綿陽的主旋律。當前,綿陽正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激發創新與產業的乘數效應,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
新質生產力主要由技術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通過科技創新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以科技創新為重要引擎,綿陽實施前沿科技攻堅突破行動,部署實施人工智能、核技術應用、激光技術應用、先進材料、航空航天等重大科技攻堅,抓好科技創新這個“源頭活水”,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形成引領支撐未來綿陽發展的“爆發點”。
“我們將以‘十年磨一劍’的決心,充分發揮各方面優勢,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切實增強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創新源頭供給。”市科技局副局長陳光明表示,綿陽積極探索在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的有效路徑,讓“前沿科技攻堅突破行動”,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中開花結果。
“兩彈一星”精神,筑牢科技立市精神“根基”,也疊加出綿陽城市創新發展的高度。
(記者 郭若雪)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