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報記者 宋凱
綿陽市游仙區作為國防科工人才高地的核心區,正以其獨特的戰略部署和創新模式,推動院地協同創新,為國防科工產業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近年來,在“加快構建全省人才發展雁陣格局”的戰略牽引下,游仙區聚焦省級人才工作先行區建設,充分發揮院所資源富集優勢,創新實施“一院所一專班一平臺一產業”模式,實現了人才培育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
2021年,綿陽市游仙區被確立為首批“全省縣(市、區)人才工作先行區”建設單位,圍繞省委“1+3+N”雁陣格局戰略布局、市委“人才興市”戰略,全力引進培育各類人才,新增培育“兩院”院士3名,引進培育國省級人才計劃人才共105名,引進各類人才5404名,為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撐。
強引領 高位推動人才工作
游仙區建立區級領導聯系服務專家工作制度,組建院所人才工作專班22個、重點企業(項目)人才服務專班6個,黨政主要負責人出席“同心會客廳”“全球青年學者論壇”等人才活動46次。
創為先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游仙區出臺《富樂人才“1+4+N”政策措施》等專項政策,構建“一干多支”人才政策措施體系。出臺《關于創新管理方式綜合運用編制“五種形態”的意見》,全面推行崗編適度分離和特設崗位制度改革。建立“醫共體”(集團醫院)2個、“校聯體”6個。創新“一院所一平臺一產業”等特色做法,總結提煉16條人才工作經驗。
廣協同 院地協同發展
游仙區立足國防科技工業強區建設,在院地協同發展方面持續發力。
聚焦保障院所高水平培育人才。投入3.3億元支持院所發展,為院所重大裝置項目等提供土地要素2萬余畝,全力保障“大周界”建設,助力轄區科研院所新增沖擊波物理與爆轟物理實驗室等國省級創新平臺19個、省級JMRH人才創新創業基地5個。
聚焦產業發展高精度引進人才。圍繞游仙區“3+3”國防科工產業體系繪制人才圖譜,院地共同組建產業大聯盟8個、人才小組團17個,創新開展“伯樂引才”專項行動,組織624院、中久新光等院所、企業赴哈工大、北航等知名高校開展招才引智活動41場,引進激光技術應用、新型材料、智能裝備等領域產業人才5404人,引進碩博士、副高職稱以上優秀技術技能人才2209人。
聚焦活力釋放高質效激勵人才。制定《關于印發綿陽市游仙區科技創新專家庫管理辦法的通知》等12個專項措施,支持124名院所人才保留事業身份全職參與游仙科技成果轉化。鼓勵院所建立人才持股平臺,支持院所人才在游仙創辦科技型企業,兌現菁英團隊、人才及各項激勵資金1324萬元。
強鏈條 突出平臺賦能
發揮大院大所富集優勢深挖項目資源。制定可轉移轉化成果清單、民企參與國防建設配套項目清單,從院所高校選派12名專家到企業擔任“科技顧問”“科技副總”,組織開展成果轉化系列對接活動10場。
共建創新平臺促進成果轉化。拓展院地人才聯合轉化成果渠道,與中物院八所合作成立“光子技術研究院”,與中物院三所共建“高功率光纖激光技術所地聯合創新中心”,與624院共建航空動力科創中心,轉化院所重大科技成果54項,其中X射線FLASH放療項目入圍2023年度“四川十大科學進展”榜單。
建設特色園區助力產才融合。探索“院所創新主導+政府支持推動+人才團隊支撐”模式,設立服務地方特殊貢獻人才獎,與院所共建激光、核技術應用、航空與燃機3個特色園區,引導院所領軍人才到產業園領辦JMRH企業11家,2023年實現產值46億元,游仙區首次入選賽迪創新百強榜。
筑家園 做實服務保障
優化人才政策環境。設立1億元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制定《支持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若干措施》和“國防科工人才激勵工程”“JMRH尖端科技人才問效工程”等專項,新增人才公寓1133套,建成科研院所子弟校科學城春蕾學校,解決科研院所人才子女就學、家屬隨調、親屬就醫等需求事項556件次。
打造特色創業環境。與中物院共建JMRH科研儀器共享平臺、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和信息數據庫,開通民企承接院所配套及成果轉化“綠色通道”,服務院所人才3900余人次。成立游仙科創公司,組建5只創投基金,推出10款科技人才金融產品,服務科技領軍人才創辦領辦上市后備JMRH企業6家。
提升敬才社會環境。組建國防科工大黨委,開展國防科工人才“探問”行動走訪院所147次。建好中華科學家公園,成立“中國科技城(游仙)JMRH人才俱樂部”,開展科學家精神論壇、院士進校園等活動42場次,舉辦激光產業創新大會、超級計算與數字智能大會、天府峨眉專家游仙行等人才交流活動72場次,在全社會營造了濃厚的尊才愛才氛圍。
接下來,游仙區將接續全省人才工作先行區的高標準,圍繞國防科工產業布局,著眼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涪江科創港”,構建集科技創新、中試孵化、展示交流、金融服務等于一體的科創綜合體,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以高標準、實舉措、強擔當在四川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創新人才聚集高地中貢獻游仙力量。
(原載2024年5月20日《人力資源報》)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