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聚小型雙足仿人形機器人正在跳舞
綿陽新聞網訊 2024年度“發現最美鐵路·春涌秦巴走西成”網絡宣傳活動在陜西漢中佛坪站啟動后,“發現團”成員們沿著西成高鐵沿線,齊聚綿陽,觀摩高鐵技術領域的“智慧成鐵”創新成果,了解“高鐵+人工智能”為中國科技城帶來的多元創新基因和強大創新實力。
5月20日,央省媒體記者一走進綿陽科技城新區機器人產業園,立即被身旁一輛消毒加濕機器人所吸引,“沒想到這些前沿技術,居然在園區的日常工作、生活場景中得到了應用。”
在工業機器人展區,來自智昌科技的雙臂機器人可代替研究人員將實驗人員從簡單重復的實驗勞動中解放出來;在特種機器人展區,船舶清洗機器人可在輕度渾濁水中正常工作,清洗效率是人工的百倍;在服務機器人展區,樂聚的小型雙足仿人形機器人可以大幅左右轉動,做俯臥撐、翻跟斗,曾在2023年成都大運會亮相……
“這類應急救援機器人市面上也比較多,你們的優勢是什么,是否能定位到水中的位置?”看著眼前的U型救生圈,中國網記者唐佳蕾忍不住發問。
“我們的U型救生圈能夠第一時間對落水者進行快速、精準、遠距離、遙控救援,還能夠自動修正航向。”機器人產業園相關負責人介紹,U型救生圈便于攜帶、遙控,可以適用于不同的應用場景,最大程度爭取黃金救援時間。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一路贊,唐佳蕾覺得這趟旅程收獲頗豐。“一走進來,就感受到滿滿的科技感,像一個未來城一樣,也看到了綿陽以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決心。”唐佳蕾說,希望綿陽在科技創新方面能夠和高鐵建設碰撞出更加璀璨的火花。
同樣覺得收獲滿滿的還有華商網記者祁鵬玉,科技成果展示帶來的震撼讓他振奮不已。“這是我第一次來綿陽,最讓我震撼的是綿陽將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應用到了多個場景中,比如無人船與無人機技術,讓我見識到了‘高鐵+人工智能’的巨大魅力。”
祁鵬玉提及的“高鐵+人工智能”其實是綿陽工務段展示區呈現的無人船與無人機技術。區別于過去的“蛙人”下水檢測,無人船可以一個人單獨對鐵路橋體下方及上下游的河床斷面進行測量,生成河床斷面示意圖;而無人機技術可清晰、精準地采集VR影像、建立三維模型,對比分析橋路設備和鐵路周邊環境變化,提前發現隱患。
從“綠皮車”到動車組,從“萬國機車”到“復興號”,從普通鐵路到高速鐵路,從“追趕時代”到“引領時代”,日益“豐滿”的鐵路網,讓“坐著高鐵看中國”成為民眾便利出行的真實寫照。調研已經結束,但思考還在繼續:未來,綿陽如何將“高鐵+人工智能”更加緊密結合,進一步推動中國鐵路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為地區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記者 彭紫薇 楊沐琪 文/圖)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