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世紅
去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了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翠云廊、廣漢市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強調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去年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我們必須深入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著力推動綿陽歷史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凝結綿陽智慧,作出綿陽貢獻,展現綿陽力量。
延續城市文脈,利用歷史文化賦能城市發展。城市的競爭,既有硬實力的比拼,也有軟實力的較量。綿陽幅員廣闊,歷史悠久、資源富集,已查明文化類資源17.34萬項、旅游資源1.68萬項。革命文化方面,擁有一批承載著長征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的文化遺產。傳統文化方面,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處、省級文保單位66處、珍貴文物5495件套,以及李白、大禹、李調元等歷史名人。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文化建設經歷了由舞臺邊緣逐漸走向舞臺中央的歷史進程,文化賦能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只有全面深入了解綿陽歷史文化,才能行之有效地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加快建設中國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鑄就精神之基。
深挖文化資源,拓展歷史文化對外傳播途徑。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人類文明發展史充分證明,一種文明只有在同其他文明對話中才能取長補短,只有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要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研究,對綿陽本地歷史文化的內涵、屬性、特征、價值等進行多學科、系統性闡釋,建立起對地方歷史文化全面、系統的認知,為推動歷史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一方面要立足綿陽實際,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充分展示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推動歷史文化走出綿陽;另一方面要以辯證態度對待各種文化資源,推動各地文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激活文化資源,推動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發展。歷史文化傳承發展專業性、系統性很強,離不開事業和產業兩個路徑,離不開學術研究、基礎建設、主體培育等方面的長期努力。當前,綿陽在公共文化建設方面一直不斷加大投入,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公共文化設施落后等不足。市本級圖書館、文化館、劇院多興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同新時期新階段人民對美好精神文化的需求方面尚有著一定的差距。要以打造文化城市為目標,加大文化建設投入力度,通過事業的、產業的多種路徑,構建起高水平文化發展體系,促進歷史文化資源轉化利用,夯實其傳承發展基礎。要培養、引進、壯大一批傳承實體,形成一批發展成果,構建起高水平的歷史文化傳承發展體系。(作者單位: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