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千氣象看四川”大型主題采訪活動今天進入綿陽、眉山等地,繼續探尋四川如何以科技創新推進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引領產業創新升級。來看記者從現場發回的報道。
華賜科技:解決超高純材料“卡脖子”難題
記者 陶香妃:繼續出發,萬千氣象看四川大型主題采訪活動的記者們來到了眉山。在我身后,華賜科技三期項目已完成廠區封頂工作。預計今年4月完成建設。
四川華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研發、生產高純銅的高新技術企業,產品主要應用于軍工、新能源、無人機等高新技術領域。公司于2022年建成的量產級7N超高純銅生產線和高純無氧銅生產線,打破國外壟斷,解決了關鍵材料“卡脖子”問題。
四川華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韋建敏:(今年)三期全面建完以后會達到10萬噸。在超高純和高端無氧銅這個系列,(我們)瞄準電子行業、瞄準通信行業,包括電力行業,(希望)把我們四川華賜能夠打造成一家鏈主這樣的企業。
“鯤鵬”展翅:打造四川計算產業全新生態
而在四川天府新區,這里的四川鯤鵬&歐拉生態創新中心正致力于技術創新、產品孵化等服務,建設基于世界一流算力技術的數字產業生態。
四川鯤鵬&歐拉生態創新中心負責人 曾強:整個鯤鵬產業估計會在2025年的時候推動成都整個產值達到650億。我們也是希望通過整個鯤鵬產業的發展,在軟硬件方面去助力整個成都乃至全省的電子信息產業的一個進步。
綿陽:加速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活動的另一路記者今天來到綿陽。這里正通過強化成果轉化載體建設,讓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生產線,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質生產力。
記者 佘倩:我們來到了綿陽科技城新區智能裝備制造產業園,在我身邊的這一個高比能電池中試平臺于去年9月調試運行,截止到目前,它已經是能夠實現年產6萬只電池的中試化生產平臺了。
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必須打通“中試”這“最后一公里”。目前,該中試平臺已成功轉化電子科技大學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全國重點實驗室的“高比能電池”成果,其續航里程是現有產品的3倍以上,最低工作溫度可達零下60攝氏度,可應用于高安全通信、航空航天等領域。
四川成科國重新能源有限公司技術總工程師 程開軍:今年3月份開始交付我們的第一批訂單,是中國鐵塔的2000套產品,在交付完成后會陸續承接后期的大批量訂單生產任務。今年的生產交付目標是完成1.4個億(元)的產值,計劃在2025年完成8-10億(元)的生產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