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是世界兒童日。“傾聽每個心聲,點亮兒童未來”的主題,在城市建設中如何體現和落地?
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三部門聯合印發《城市兒童友好空間建設可復制經驗清單(第一批)》。其中,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等5個國家兒童友好城市的6項經驗做法入選,數量為全國最多。
要讀懂什么是“兒童友好”,不妨先反觀那些“不友好”:室外健身器材都是統一的成人尺寸,公共空間的標識看不懂,洗手臺和電梯按鈕夠不著……“一米高度”,并不只是最真實的兒童視角,更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標尺,測量著其溫度和氣度。
城市化快速推進,私家車急劇增加,家長不免擔心孩子一個人出門會不安全。當下的城市建設,也正面臨“童年的消逝”。特別是在一些高層住宅小區,戶外游戲空間比較缺乏,“兒童急走追黃蝶”難以復現,“忙趁東風放紙鳶”同樣少見,“童年無社交”“玩伴去哪兒”的討論不時出現。讓孩子們多一些“探索自由”,盡情釋放天性,避免美好童年“為屏所困”,有賴于城市兒童友好空間建設。
更進一步,建設兒童友好城市,不只是為了“兒童友好”。縱向來看,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也是城市未來的主人,對兒童友好就是對未來友好;橫向來看,一名兒童背后就是一個家庭,好的成長環境,彰顯城市的魅力與情感,有利于吸引更多優秀青年人才,形成人與城“雙向奔赴”的良性循環。
兒童友好,貴在落實。細看第一批可復制經驗清單:在成長空間層面,至今已舉辦十四屆“羊城小市長”系列活動的廣州,將兒童參與融入城市公園適兒化改造,值得肯定和借鑒;在制度機制創新層面,深圳突出可持續發展理念,改造兒童友好空間,將公益服務與商業運營有機融合起來。以上好的做法值得學習,好的經驗需要推廣。
所謂建設,并不代表完全從零開始,一味做“加法”。和周邊環境融合起來,將“金角銀邊”利用起來,挖掘剩余空間的“剩余價值”,也能產生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比如,東莞放大中子樂園示范效應,開放樂園周邊的實驗室、產業基地、科研院所,打造科普研學地圖,進一步豐富兒童科學體驗,就很有啟發意義。對各地各部門而言,既要樹立“一盤棋”思維,也要拿出“繡花功夫”,統籌推進社會政策、權利保障、發展環境等環節。
俯下身,才能動真情。當發展“大手”牽起兒童“小手”,這樣的“一米世界”,定是歡聲笑語、幸福溫馨。(鐘頤)
編輯:郭成